close
html模版



立即點擊


標題

孟子梁惠王上翻譯 急


問題


梁惠王曰:「寡人之於國也,盡心焉耳矣。河內凶,則移其民於河東,移其粟於河內;河東凶亦然。察鄰國之政,無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鄰國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」孟子對曰:「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後止,或五十步而後止;以五十步笑百步,則何如?」曰:「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」曰:「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」「不違農時,穀不可勝食也;數罟不入洿池,魚鼈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穀與魚鼈不可勝食,材木不可勝用,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。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」「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;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畝之田...顯示更多梁惠王曰:「寡人之於國也,盡心焉耳矣。河內凶,則移其民於河東,移其粟於河內;河東凶亦然。察鄰國之政,無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鄰國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」孟子對曰:「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後止,或五十步而後止;以五十步笑百步,則何如?」曰:「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」曰:「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」「不違農時,穀不可勝食也;數罟不入洿池,魚鼈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穀與魚鼈不可勝食,材木不可勝用,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。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」「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;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;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!」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,塗有餓莩而不知發,人死,則曰:『非我也,歲也。』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,曰:『非我也,兵也。』王無罪歲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」更新:完整翻譯謝謝


最佳解答


圖片參考:http://imgcld.yimg.com/8/n/AE03165518/o/151102070442013871883630.jpg ① 河內: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、濟源、博愛一帶,當時是魏國的領土。 ② 河東: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,當時是魏國的領土。 ③ 兵:兵器。 ④ 數罟:密網。 洿池:大池。 ⑤ 庠序: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。 ⑥ 莩:餓死的人。 【譯文】 梁惠王說:"我對於國家,真是夠盡心的了。河內發生災荒,就把那裡的(一部分)百姓遷移到河東去,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。河東發生災荒,我也這麼辦。考察鄰國的政務,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。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,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,這是什麼緣故呢?" 孟子回答道:"大王喜歡打仗,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。咚咚地擂起戰鼓,刀刃劍鋒相碰,(就有士兵)丟盔棄甲,拖著兵器逃跑。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,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。(如果)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,那怎麼樣?" 惠王說:"不可以,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,這同樣是逃跑呀?" 孟子說:"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,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。" 「不耽誤百姓的農時,糧食就吃不完;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,魚鱉就吃不完;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,木材就用不完。糧食和魚鱉吃不完,木材用不完,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、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。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,這就是王道的開始。」 「五畝田的宅地,(房前屋後)多種桑樹,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。雞、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,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。一百畝的田地,不要佔奪(種田人的)農時,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。搞好學校教育,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、敬愛兄長的道理,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。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,吃上肉,百姓不挨凍受餓,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,是絕不會有的。」 「(現在,富貴人家的)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,卻不知道制止;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,卻不知道開倉賑濟;人餓死了,卻說『這不是我的責任,是收成不好。』這跟把人刺死了,卻說『不是我殺的人,是兵器殺的』,又有什麼兩樣呢。大王請您不要怪罪於年成不好,(只要推行仁政)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。”」


其他答案

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??http://*****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??http://*****「語譯」梁惠王對孟子說:「我對於國事,算是用盡心力的了,譬如河內地方發生饑慌,就把那兒的少壯人民遷移到河東去,把河東的米穀搬運一些到河內,賑濟留在那裡的老弱婦孺;河東地方如發生饑慌,也採取同樣的辦法。考察鄰國所行的政策,沒有像我這樣在人民身上用心的;可是鄰國人民並不見得減少,我的人民也不見得加多,這卻是什麼緣故呢?」孟子答道:「王很愛好戰鬥,就請讓我用作戰來做比方吧:當那鼕鼕的鼓聲促令兵士進攻時,雙方兵器一接觸,就丟了盔甲拖著兵器敗退下來,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後站住,有的跑了五十步然後站住;可是那跑五十步的竟譏笑那跑了一百步的膽量太小,這樣可以嗎?」惠王說:「不可以的。他只是沒跑到一百步罷了!一樣是逃走啊!」孟子說:「王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那就不必盼望人民多過鄰國了;反正都是一樣啊。只要不耽誤農人耕種的時令,五穀就吃不完了;細密的網子不放到低窪的池塘裡,魚鼈就吃不完了;帶了斧頭和刀鋸,依著一定的時令到山上去砍伐,材木就用不完了。五穀和魚鼈吃不完,材木也用不完,這就能使人民在養生送死方面的需要都沒有缺憾;能使人民在養生送死方面沒有缺憾,便是王道基礎建立了。再進一步,規定人民在住宅附近,種桑養蠶,那末五十歲的老人,有絲綢可穿了;雞、小豬、狗、母豬等家畜,不要誤了牠們繁殖孕育的時節,那末七十歲的老人,有肉可吃了;每家給他一百畝田,不要因別的差役奪去他耕種的時間,那末有數口的家庭,就可以不挨餓了。注意學校的教育,反覆申明孝悌的道理,那末頭髮花白的老人,就不至於親自肩挑背負的在道路上辛苦了。七十歲的老人可以穿綢吃肉,年輕的人民不挨餓不受凍,假若像這樣還不能稱王於天下,那是從來沒有的事!可是,如今的國王,當豐年連豬狗都吃人食的時候,卻不知道收購餘糧,防備饑荒;遇到荒年,路上有餓死的人,也不知道把倉庫裏的米穀拿出來賑濟。人民餓死了,還說:『不是我的罪過,是荒年的緣故啊!』這又何異於拿刀殺死人,還說:『不是我殺死的,是這把刀殺死他的啊!』王只要自己負起責任,不推卸到歲得凶荒上去,這就可以使天下的人民都來歸服了。」本章是孟子說國君為人民盡心,要從根本上講王道,不該談小惠小恩耳。惠王懷疑孟子仁政會讓百姓歸心的說法,因為他已盡心賑災,何以人民不見增加呢?孟子云:「諸侯之寶三:土地、人民、政事。」當時是「有人斯有土,有土斯有財」,人民是農夫,可以耕作土地,也是戰士,可以保護土地,至於如何「制民之產」,如何「謹庠序之教」,則是「政事」的「發政施仁」。孟子以為在「政事」上發政施仁,就可以引來人民,而土地就有人耕作開發,不說功利,豈不是就可以富國又強兵了嗎?惠王抱怨人民不增加,原因在救災,不是出於他的仁心關懷,而是懷抱功利的觀點。人民加多可為富國強兵的資藉,是以人民為工具,孟子加以扭轉,一切施政以人民為主體,以養護人民為目的。把功利轉為仁義,把霸道推上王道,把政治與仁義結合,提昇至道德的層次。頓時呈現無比莊嚴的價值意義。而後孟子再提出他的仁政藍圖。先養後教,使人民生活安定,而且品德敦厚,這樣的國家在當時無異是人間淨土。一統天下的大道,就在此仁政的實踐中完成。反觀政治現實又如何呢?豪門大家的豬、狗吃掉百姓的糧食,卻不知加以檢點節制,路上有餓死的人,卻不知去打開糧倉賑濟災民。老百姓餓死了,卻說:「不是我的罪過,是荒年的緣故。」這樣的說詞,和拿刀子去殺人,卻說:「這不是我殺的,是兵器殺的。」又有什麼不同呢?這一番話旨在建立責任政治的觀念,在位者要擔負保護國家教養人民的責任,不能一遇荒年就有百姓餓死,此暴露出福利政策未建立的弱點。政府沒有責任感,百姓不能寄予信任,所以當你不把災難歸過於荒年的時候,天下的百姓都會前來投靠你了。此時已是王道有成,而不只是王道之始了。蓋孟子本乎悲天憫人之心,厭惡恐怖不仁的戰爭,想盡辦法欲引導梁惠王倡行王道(仁政),方能真正達到仁者無敵之境,自然戰爭可免,堯天舜日之境可再也。參考資料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yl-401106/article?mid=5857&prev=5862&next=5838&l=f&fid=24可參考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Vv9z8suAEUPNipqF9Svw/article?mid=131&next=78&l=f&fid=24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10207000015KK04420

00C5BB47411BB462
arrow
arrow

    u52ld26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